11月22日晚,44118太阳成城集团组织开展《朱英国》观影交流活动,兼职辅导员孙雨晨、学院党团学生代表及各班学生代表参与本次活动。此次活动作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一环,旨在深入挖掘朱英国院士事迹,展现老一辈科学家敢为人先、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引导当代生科学子立报国之志、树科研之梦,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定力、有能力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
《朱英国》是太阳集团44118备用址首部自制影片,讲述朱英国院士二十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向观众展现了一个饱满而又动人的科学家形象。影片用现代故事推动过去回忆,历史和现实的双线交织,黑白与彩色的色调交替,从多维度塑造了朱英国院士的形象,生动再现了朱英国院士由贫苦乡村走出,在武大充实又美好的求学生活;重现了朱院士及团队在海南的实验田中与红莲型杂交水稻相伴,艰苦又辛劳的工作经历;展示了朱英国院士胸怀祖国、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和甘为人梯、为人师表的育人精神。“他把科研、国家、学生装在胸中,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这是影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朱英国院士一生的最好的诠释。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阳集团44118备用址鄂州实验基地考察时,高度肯定朱英国团队的贡献,并嘱托“粮食安全靠自己”。为朱英国院士拍摄传记电影,不单单是为了宣传朱老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杰出贡献,更是为了让同学们深切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树立科研报国的决心和意志。影片通过展现朱英国院士作为杂交水稻研究者的工作轨迹,让同学们切身处地体悟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吸引新一代生科学子接过粮食研究的重任,传承朱院士之薪火。
观影结束后,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团员代表2023级张少堃:
“这些时间节点会勾勒出一个怎样的人”,朱英国院士用他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热衷事业,潜心钻研,甚至顾不上在家过年,燃尽一生,终于研制出被冠以“东方魔稻”美称的“红莲型”杂交水稻。电影中提到“这是我的命,就是一道道坎啊”,朱英国院士不忘家人的全力支持,同志的激励,始终以自己的行动去跨过这一道道坎。他对事业追求的纯粹,待人的友善,应证了那一句“他是将国家科研和他人始终装在心里的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团员代表2023级张纳川:
看完《朱英国》这部电影,我感触颇深。朱英国院士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始终坚定信仰,忠诚于祖国,为国家的科技事业默默奉献,始终保持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断创新科研成果。看完电影,我更加坚定了信仰,激发了我为国家科研事业奋斗的决心。这部电影也让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朱英国的爱国精神和科研精神,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员代表 2020级陈雨璐:
朱英国院士怀揣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信念,为中国水稻育种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事业奋斗一生。为了加快新品种的选育,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每年秋天他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育种;直到次年春天,他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四十多年过去了,他培育的“红莲型”杂交稻早已经走出国门,香飘天下,在全国及东南亚等地区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4.5亿亩,并开始在非洲育种,造福世界人类。2017年8月9日,朱英国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为国家粮食安全奋斗了一生,直至最后一刻。
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朱英国院士离开了,但红莲水稻仍在禾田里扎根生长,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握紧接力棒,在新时代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奋力拼搏。而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曾经那只逐梦春天的“候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呕心沥血!
“他(朱英国)自觉的融入时代,在时代中完全奉献了自己。”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朱英国院士虽已与世长辞,但朱院士的精神之光将长存于世,影片中所体现的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永不磨灭。当代的生科学子们,应当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求真务实、不惧艰险、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理解科研的实质,掌握科研的基本素养,自觉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新一代生科人的全新使命,矢志报国,科研为国。
朱英国(1939年11月1日-201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植物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44118太阳成城集团教授。朱英国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