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出版的《Science》发表我们卢欣教授的Letter文章,题为“Hot genome leaves natural histories cold”(热捧的基因组与冷落的自然历史),该文简要评价了鸟类基因组热潮下自然历史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最近国际鸟类基因组联盟启动了“万种鸟类基因组计划”,5年内构建约10,500种现生鸟类的基因组图谱!这一消息让全球的鸟类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受到极大鼓舞。揭秘在过去漫长的演化历程中鸟类的谱系关系、生活史、生态学、行为和生理学是如何形成的,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愿望。在这一计划宣告启动的背景下,卢欣分析了关于全球鸟类物种自然历史知识的储备,指出,目前有限的物种自然历史信息,已经花费了自然历史学家至少150年的时间。这意味着,5年之后,我们不可能有充分的物种表型数据与其基因组相匹配。而这种匹配,由于表型-基因型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解释来自基因组的发现必不可少。这种状况,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这项宏大基因组计划预期目标的实现。
那么,与基因组研究相比,为什么自然历史研究受到如此冷落?
文章认为,一个原因可能与当前以刊物影响因子为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耗时的自然历史研究少有机会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刊物的事实,使得许多鸟类学家追求基于分子的研究,尤其是基因组测序。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城市化和电子化的生活方式,许多年轻人正在失去在那些令人激动的酷野,比如青藏高原和亚马逊热带雨林,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文章呼吁,现在是我们努力获取物种自然历史信息的时候了,这样的努力可以满足日益兴盛的基因组研究的需要,并丰富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
卢欣长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这篇文章体现了他对进化生物学学科发展规律的一种战略思考。文章刚一发表,其观点就受到许多中国鸟类学者以及国际著名进化生物学家的赞同。
《Science》Letters栏目每期刊登3篇左右各领域科学家对有关科学问题、科学政策的观点性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