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MAJOR

太阳集团44118备用址生物学(0710)学科可追溯至1893年建校之初的自强学堂格致学部,1985年获批国家首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2022年两次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科下设植物学(071001)、动物学(071002)、微生物学(071005)、遗传学(071007)、发育生物学(071008)、细胞生物学(071009)、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071010)、生物物理学(071011)共8个二级学科。拥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http://klv.whu.edu.cn/)、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http://sklhr.whu.edu.cn/)、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http://cctcc.whu.edu.cn/)、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http://bioexpc.whu.edu.cn/)、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http://mri.whu.edu.cn/)、细胞稳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index.html)、湖北生物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现有教师9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7人。


以舒红兵院士、朱玉贤院士、宋保亮院士等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在细胞天然免疫、糖脂代谢、病毒感染与致病、水稻抗虫育种四个方向形成鲜明学科特色和优势。近年来,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取得重大突破:免疫研究团队诠释了宿主如何抵御病毒感染的理论基础,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脂代谢研究团队发现的一系列新的脂代谢调控基因,阐释了人体代谢调控规律。病毒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了病毒气溶胶“沉降(衣服/地面)-人员携带-空中扬起”的传播模型,该成果是世界上首次在真实公共环境中描述气溶胶新冠病毒载量特征。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H79构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突破了美国先锋公司的ZmAA1的专利;创新野生稻资源利用技术,建立了抗褐飞虱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突破了抗褐飞虱基因克隆的世界性难题,荣获2020年度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在被收录入十多部英文教材或专著,入选“2018年国内十大医学研究”和2015年、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2017年)中,生物学评估结果为A,排名并列第4。在基本科学指标ESI学科排名中,学科支撑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排名全球前5‰。


学科结合前沿进展以及研究生必备的高级基础知识,加快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改革力度,打造与世界接轨的课程类型;创新教学方法,围绕研究生课题,推动研究学分课程建设,激发高水平原创研究成果的产出;创新育人理念,扩展课程教学的外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作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突出创新意识与原创研究能力的高层次拔尖科研人才。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