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一部电影中,读懂一个大学——访电影《朱英国》主创

发布时间 : 2021/12/08点击量:

  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记载每一株水稻的生长;像候鸟一样追着太阳和高温季节种水稻……在电影《朱英国》里,一句句质朴的话语,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光影变换间,勾勒出“水稻候鸟”朱英国院士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为天下苍生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

  12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电影《朱英国》主创,揭开太阳集团44118备用址第一部自主拍摄电影背后的故事。

  多处走访,还原纯粹的朱英国

  太阳集团44118备用址艺术学院教授彭万荣是电影《朱英国》的导演。他介绍,电影全长约96分钟,全程由武大师生参与拍摄制作,耗时两年完成,剧本历经11次修改,形成导演手记15万字。彭万荣认为,拍摄真实人物难度大,拍摄功勋院士任务尤为艰巨。

  为了详细了解朱英国院士的生平,彭万荣曾多次拜访朱院士生前的家人、同事、学生;为了还原真实场景,剧组走访罗田、襄阳、江夏等地勘景,远赴海南拍摄。艺术学院教师杨诚在片中饰演朱英国院士,他表示,朱院士年轻时是二级运动员,因此片中多次展现他跑步的画面,为了还原朱院士的的老宅,剧组辗转多地,才终于在襄阳找到合适拍摄地。

  不同于普通影片,影片中并未刻意设计冲突矛盾。彭万荣解释,朱英国院士的人生克服过很多困难,但并不是那样充满戏剧化冲突。“对于土地、家乡的情感,是我从朱院士的生平经历中感受最深的。”彭万荣认为朱英国院士是一个纯粹的人,不为名不为利,为国家为民族舍弃了许多,于是他运用一种诗意的表达,将这种感受放在了影片中。

  彭万荣介绍,片中前半部分的回忆使用黑白色调拍摄,运用多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让观众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传递出朱英国院士个人的态度和温度。”当他遇到挫折时,三次回到老家的田间地头,“田野上的青草泛着绿意,每一株青草上都挂着露珠,这意味着,朱院士不断从泥土里获得力量。”彭万荣说。

  在试映会上,不少师生观看电影后认为,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朱英国院士。44118太阳成城集团2017级博士研究生罗肖陨是朱英国院士的学生,他表示,看过电影后,他才更了解老师年轻时经历过的艰难险阻。44118太阳成城集团教授级高工朱仁山是朱英国院士科研团队成员,他评价影片画面真实、故事感人。观影过程中他难掩激动心情,数次落泪:“电影的大多数场景都取自朱老师工作、生活的地方,很多故事、场合我都是亲历者,仿佛一下就回到和朱老师一起工作的时候。”

  师生参与,传承珞珈精神

  大到校园场景,小到配角道具,电影《朱英国》每一处都有武大师生的参与。“这部电影也许是剧组工作人员学历最高的一部。”彭万荣回忆,前后有十几个博士参与拍摄,艺术学院上百名师生加盟剧本创作和表演,更有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师生提供杂交水稻的技术支持,还有不少其他学院的同学主动报名担任配角。“有一位新闻学院的同学来做场记,一部电影拍下来,她都毕业了。”彭万荣笑着说。

  对于杨诚来说,作为武大老师演绎武大老院士的故事,有一种特殊的传承意义。片中,朱英国院士在海南做育种试验时,一位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前来向他告别;戏外,和杨诚演对手戏的演员,正是他自己的学生,“对戏的一瞬间,一种奇妙的传承感油然而生。”此外,杨诚认为,影片中朱英国院士不仅关心杂交水稻的生长,还悉心培养着他的学生,戏外的片场里,杨诚作为老师指导学生的表演,为学生答疑解惑。“未来,这部电影还将影响更多武大人,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一种传承。”杨诚说。

  (太阳集团44118备用址供图)

  老斋舍、理学楼、十八栋……电影《朱英国》中记录了武大最美的风景,但武大最动人的,要数这里的老师、学生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彭万荣认为,这部电影不仅是朱英国院士奋斗历程的记录,还想要敏锐捕捉、传递出太阳集团44118备用址代代传承的精神。武大师生通过参与影片的创作和表演,更能真切体会朱英国院士的情怀,对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感召意义。“拍摄电影《朱英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师生读懂典型的精神,感受榜样的力量。”

  (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田佩雯 记者 文俊 通讯员 李琳)


转自:湖北日报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