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8太阳成城集团院合唱团,他们已然走过第二十个年头。
有人说这是一个传奇,十八年金秋合唱比赛,十七年一等奖,十五年冠军。
为此,自强记者走近了这个带着传奇光环的集体,约访了现任团长杨光。
他说到每次晚上十一点钟训练完,会一起在只剩路灯的小路上引吭高歌,树影摇曳,歌声穿透整个静谧的校园,那是个美丽的时刻。
“我们已经从去年金秋的失利走了出来,现在的我们不是为了金秋而存在,而是为歌唱而歌唱。”
关于唱歌
就先天条件来说,生科院的合唱与别院相比并没有优势。单看招生人数,生科院是小院,每年要从150个新生里要选80个人出来参加合唱团,“相对于经管院每年1000多个新生中选拔,我们的个人平均声音条件肯定会有一定差距。”杨光介绍说,而且作为前沿基础理科,生科院的课程非常繁重,每个星期有大概50节课,课余时间少,训练时间也相对其他院较少。
但就合唱而言,生科院合唱团又有其他院不能比拟的优势,“首先是我们对歌唱热爱,然后因为合唱是我们生科院一个光辉的传统。”社团招新的时候,合唱团光辉的履历会让新生们不由自主的关注,几乎所有的新生都会来参加合唱团的初试,再经历两三次的淘汰筛选,最终留下真正能上台的成员,杨光相信这样的选拔体制能选出年级中真正有心于合唱的精英。合唱团内气氛很和谐,大家共同训练共同学习,高年级的团员经常给学弟学妹传印讲义,解答问题,保证训练的同时成绩也不会落下,这样繁重的课程反而能增进团员相互间的感情。
湖北省合唱协会秘书长苏苑女士听完生科院合唱团20年纪念音乐会,接受自强记者采访时评价到:“他们的声音很和谐,非常有潜力。”苏苑女士介绍说,生科合唱团演唱了很多无伴奏作品,这种曲目是所有合唱曲目中最难表现的,但他们都基本上驾驭住了,相比其它的合唱团,苏苑女士认为他们最大特点在于声音的融合度比较好,很和谐。
关于金秋
团长杨光认为这样“和谐”的声音是由合唱团通过大量的训练得来的,“心往一处使”。他总结了团队十八年金秋辉煌的原因:相对于其他院的合唱团,生科院合唱团坚持全年训练,下半年主要准备金秋,上半年准备专场音乐会,而大部分学院的合唱团都是为了参加金秋合唱比赛临时组建的,金秋一过就解散了,每年只训练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所以水平提高没有生科快。
同时生科合唱团有优越的体制,团内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都有,甚至包括许多研究生,博士生留团指导,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合唱技巧上有师兄师姐的帮忙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他院的金秋合唱团主要由大一大二构成,这是生科的另一个优势。
关于失利
“那个寒风瑟瑟的夜晚,在武测大活的天台上,一群失意之人,一双双婆娑的泪眼,和一颗颗已下定决心重铸辉煌的心。”06年金秋合唱比赛结束后,团员马竹君写到。正是这次比赛,生科合唱11连冠的神话被经管院合唱团打破。许多原本决定在金秋后退出合唱团的老团员都纷纷表态再唱一年,在今年的金秋重新夺回冠军。
杨光认为生科院合唱团已经从去年金秋的失败中走了出来,也冷静了下来。相反,现在没有了金秋连冠的任务重压,合唱团更加不是为了金秋而存在,“现在的我们就是在为了唱歌而唱歌。”
杨光认为去年生科冠军的旁落主要有两点原因:长期连冠,团员思想上普遍有了懈怠感;参赛选曲也有问题,他们金秋参赛的曲目《黄昏》是一首室内无伴奏合唱,作品难度非常高,他个人觉得这首作品并不适合在武测大活演唱。
随着金秋合唱比赛竞争逐渐加剧,各个学院选取的参赛曲目越来越难,杨光认为一些曲目已经超过了学生合唱团能够掌握的程度。苏苑女士觉得,武大的金秋合唱比赛办了这么多年,的确为各个院级合唱团搭建了难得的提升水平的平台,但各个参赛学院不应该仅仅把它当成比赛,它也是一个艺术表演的舞台,曲目的选取应与学生特点相吻合,像生科合唱团一样从西方合唱切入是个不错的选择。
苏苑女士不赞成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将金秋合唱比赛取消排名,“很多院系就是为了争夺好的排名而认真准备排演,也有很多观众就是为了来看个输赢,给自己学院加油助威,所以若取消金秋排名,反而会使比赛整体水平下降。”
关于他们
享受和大家一起唱歌的过程和成就。而合唱又是如此与众不同。那么多人,四种声音的和谐是难以言喻的震撼,这是其它很多音乐形式都做不到的。被自己的声音征服的愉悦和兴奋。
-----吴志刚
第一次看到合唱,是在新生入学手册上。感叹于悠远的辉煌历史之余,我没有奢望。
第一次接触合唱,是在招新后首次训练上。尝试着用满腔的热情去演绎一种激昂,我有点紧张。
第一次爱上合唱,是在亘古未有的专场音乐会上。努力让和弦描绘幽雅静谧的绝境美景,我怀揣梦想。
第一次享受合唱,是在积极准备二十岁生日晚会的晚上。流畅地乘着微风伴着月光轻轻歌唱,我充满力量。
-----计山明
大学里的第一年就这样悄悄地从手指间溜走,淡淡地散去。如果说有一些值得回忆的经历,那一定有与合唱团的一段段故事。
-----刺猬
也许不来武大 , 不来生科 , 自己永远不会同合唱结缘吧 . 想想走过的这三年 , 关于合唱 , 自己从中得到了很多 , 每一份都会是珍藏 。
------邵毅
关于瓶颈
苏苑女士介绍,国内合唱界的薄弱环节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国内自主创新的合唱作品太少,高水平的演出基本上都以西方作品和陈年作品为主,第二是国内合唱指挥人才缺乏。高校的合唱艺术基本上还停留在“群众大舞台”的水平,而真正接触高水平的合唱,走出高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并不多。
杨光也谈到目前生科合唱团面临的瓶颈,声音条件是一个限制因素,另外他认为最大的问题是部分声部出现了年级断层,比如现在合唱团女高音声部一个学姐都没有,全部都是06级的。年级的断层对团队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杨光表示合唱团会在下一次招新和人员遴选的过程中着重注意这个问题。
关于未来
据调查全校四分之一的人都参加过院级以上的合唱团。谈到风云学子周锴和人文爱乐合唱团时,杨光坦言现在还没有像人文爱乐合唱团一样把生科合唱做成校级合唱团的想法,在他看来院级合唱团有院级的好处,能得到院里学生会的帮助不说,大家一个院的,一起学习一起唱歌,气氛比较温暖。同时由于大家课程一样,在训练时间上比较容易统一安排。
“合唱不仅是歌唱者的自我表达,更需要把感受传达给广大听众,表演的同时也是在宣传合唱本身。”苏苑女士强调武大是一个人文和科学底蕴都很强的学校,生科院更是武大里一个高分院,她认为高分入学的学生在合唱领域也有优势,“他们往往能更快的把握歌曲的灵魂。”
她觉得合唱在武大有很好的前景,高校中的合唱应该起到一个火种的作用,现在校园里合唱的骨干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仍然是合唱的骨干。“每年都诞生一批新骨干,合唱就能在这传承和帮带中推广开来了。”